乔布斯回归后,大幅革新产品线,推出了许多「划时代」的产品,彼时苹果公司也重新「酷」了起来。
大概从那时候起,苹果的新产品总会被冠以「GAME CHANGER(颠覆传统)」的名号。
IPOD 颠覆了实体唱片行业,MACBOOK AIR 重新定义了轻薄笔记本,IPHONE 则彻底开启了「智能」手机时代,IPAD 也正朝着新时代的个人 PC 进化。
只是在高歌猛进后,苹果变得更加「沉稳」,产品的更迭变得更加理性,似乎少了些「光芒」,或许,苹果实则也正在等一个「突破」。
众所周知,苹果与农夫山泉一样,「不生产水,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」,只不过苹果带来的是新技术,加上一些创意的想法,融合在产品里。
此前,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便分享了一个消息,称苹果正在调研 E INK(元太科技)的电子墨水屏,并分析可能会用在传闻中的可折叠 IPHONE 上。
在产品上市或者预研阶段,苹果会调查许多技术的可行性,虽然其中大多数的「调研」并未能最终落地。
只是「电子墨水屏」近来所取得的突破,极有可能会给当下许多苹果的产品线带来新的启发。
常见的 LCD、OLED 材质屏幕,追求真实、均衡和高适配性,尽量避免明显的缺陷。
而电子墨水屏,却与它截然相反,有着鲜明的优缺点,以及在运用场景上,有着很大的局限性。
电子墨水屏只有在需要重写时,才需要通电,并且自身的刷新率很慢,不过它能够很好的适配不怎么需要时常刷新的信息场景。
另外,经过几年的发展,墨水屏曾经的分辨率、色彩等问题也逐步完善,跃进了 300PPI 的分辨率和彩色的门槛。
专注墨水屏的 E INK(元太科技)近期也革新了彩色墨水屏技术,使得其能够成为一些消费电子产品可交互「屏幕」。
不过,E INK GALLERY 3 的彩色墨水屏技术已经有了大幅提升,但它仍旧刚刚达到了黑白墨水屏的等级。
也就是说它依旧有着一定的局限性,也正是由于此,才使其有着十分清晰的使用、交互边界。
现阶段,电纸书阅读器仍然是运用墨水屏最广泛的设备。它的成功正是利用了墨水屏的「边界」。
「阅读」不需要屏幕频繁的刷新,同样色彩也不是必须,甚至无法自发光的墨水屏呈现的观感与传统的纸张十分契合。
种种的缘由让 KINDLE 们成为了取代纸质书的最佳设备。
KINDLE 这类电纸书阅读器成功之后,墨水屏也被搬上了一些「智能」设备中。
不跟手的屏幕,较低的刷新率,几乎就是一台能用流量的「老人机」,妥妥的戒网神器。
除了阅读,其他的许多需求,无论在交互还是显示效果上,墨水屏都难以满足。
以其自身的特点来看,它很难成为智能设备们的「主屏」。
换个思路的话,当不了主的墨水屏,可能会是一块好副屏。
而这也是郭明錤所预测的,很有可能成为苹果折叠设备的第二块屏幕。
当下,似乎也只有苹果还没有入局「折叠」设备,但却有了相当明确的消息称苹果已经开始试产原型机。
并且,苹果的野心并非局限于 IPHONE 上,IPAD、MACBOOK 都有可能折叠起来。
彭博社的 MARK GURMAN 就在播客中表示,苹果还在开发一款拥有 20 英寸超大屏幕的可折叠设备,展开是 IPAD,而合上则是 MACBOOK。
无论当下的折叠形态如何变化,多块屏幕是「必需」的配置。但一直到现在,折叠屏的两块屏幕在使用上仍然有一些模糊的「边界」,再加上画质不太一致的配置,同一设备的「分裂」感明显。
苹果调研的墨水屏,在折叠屏上呈现的方式可能与 Z FLIP 类似,利用墨水屏的省电的特性,用以显示通知、时间或者小插件,有些像现在的 APPLE WATCH。
又或者,墨水屏也可以以一个监控窗口的形式设计在 MAC 或者 IPAD 上。没有打开,就可以读取设备的基本状态。
甚至也可以移植到配件上,利用 MAGSAFE 传输相应的数据,同样提供一些信息。
用墨水屏做「副屏」,甚至给 IPHONE 做配件,早已出现。像是火极一时的 YOTAPHONE 便存在着一块墨水屏幕,只是它的尺寸与主屏类似,并没有存在明显的界限,新鲜感之后就成为了摆设。
而 IPHONE 相关的保护壳则需要通过实体接口连接,并且自带电池,体积重量并不友好。
如何利用好墨水屏鲜明的特点,并且以合理的方式体现出来,应该是苹果在调研技术之外,所另外考量的一大方向。
不过细细数来,也只有专业级的无反、单反有着较为「实用」之功用。它存在的历史相当悠久,横穿了相机的胶片时代和数码时代。
长时间用户习惯的积累,以及仅呈现基本信息,让这块「副屏」一直保留至今。可以说是习惯的培养,其实也是找到了最合适的定位,且没有越界。
不过,这里也有一个反例,也就是胶片巨头之一的富士,在其类旁轴无反相机 X-PRO 3 中就对「副屏」做了一次革新。
这块小副屏占据了原来主屏的位置,并且相对传统副屏,它还有更少的信息呈现。上市后,这块屏幕也成为 X-PRO 3 的一个「缺陷」,甚至也拉升了旧款 X-PRO 2 的热度。
另外一个副屏较为合理的存在则是在 DIY 领域。利用 AIDA64 软件搭建一个 PC 机箱内部的「副屏」,它与相机上的「副屏」功用差不多,显示处理器、显卡、硬盘运行状态。
但同样的功用的「副屏」放在智能手机上就有点「多此一举」。双屏的 VIVO NEX,魅族的 PRO 7 系列,小米的 11 ULTRA 大都是昙花一现,并没有延续下来。
相对来说,副屏带来的额外优势,都被占去的额外空间,额外消耗的电量以及对散热的影响抹平,实用性有限,甚至有些鸡肋。
无论是相机还是 PC DIY 行业,副屏面向的多是小众人群,他们有着足够明确的需求。
而面向大众的智能手机,「副屏」更像是一个差异化的元素,与后盖的设计、材质、配色有些类似。
TOUCH BAR 是 MACBOOK 上曾经的「副屏」,但一直定位不够明朗.
彩色墨水屏做的副屏也在规避能耗的缺陷,折叠屏或者更大的折叠设备上则在规避对空间的挤占。
让「副屏」逆袭,重点并不在于如何去把副屏的功能做得复杂,而是在显示基本信息的情况下,去打造出足够差异化的东西。